關於創辦人任漢平先生
名人推荐 辈声中外 任汉平简经历
茅罗平

草圣遗法在此公

作者 : 茅罗平
(本文作者系石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石狮日报》、《收藏快报》、《东方收藏》杂志总编辑)

于右任先生曾经说过:“文字乃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其结构之巧拙,使用之难易,关于民族之前途者至切!”作为“近代草圣”,于右任先生高瞻远瞩,将文字上升到对民族前途的认同、传承、发展的高度,书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之,当我们今天来回顾和总结任汉平先生倾尽毕生心血所追求的书法事业时,不禁感慨,无论是继承先师的未竟事,承担起对“标准草书”的整理、创补和推广的重任,还是创研出“释草符号”,部分揭示草书形成过程的基本原理,努力“为将来草书开一新道路”,汉平先生对中国书法事业的贡献,可谓功德无量。

汉平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在海峡两岸、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书坛享有很高的声誉。作为于右任先生的嫡传弟子,汉平先生可以说是其晚年在书法研究方面最得力的助手,深受器重。他在协助于右任先生从事“标准草书”研究、编校、摄影、存盘工作的同时,直接受教于书法泰斗门下,亲聆教诲,博览法书,精勤临池,日夜不懈,历时达十五年之久。遂使其学养大增,书艺精进,深得于右任先生的笔墨神韵,极富“于书”法度。而在于右任先生辞世之后,汉平先生沿着于老1932年成立的标准草书社开拓的道路,继续研究整理草书字形、书理,并注重推广和普及“标准草书”,方便学者和民众使用,继承、发扬光大了于老的书法事业。可以说,环顾当今书法界,在“标准草书”方面用心之诚、用功之深,恐无人能出其右,贡献卓著。

汉平先生对中国书法事业的另一大贡献,则是他所创研的“释草符号”。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其产生、传承和发展,至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而汉字在字体上也经历了刻划记数、图物别类、甲骨、钟鼎、篆、隶、楷、行、草的演变,并最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制作不断简化始终是其发展的主线之一。而草书不仅形体活泼,利于抒情,艺术价值很高,而且书写简便,在汉字简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来草书不能统一,缺乏一定的规范,字的来源不同,制作的方法各异,所以一字多种写法,一些部位相同的字往往不能类推,以及符号的滥用,书写随意缭绕,任意驰骋和简化,使字形难以识别和应用。为规范草书的书写与释读,历代书家也整理、撰写、出版过一些关于书写规范的论著。但可惜的是,这些解说虽日益深入,都没有形成规律化、系统化的体系。汉平先生在于右任先生“标准草书”的基础上,继承历代草书符号学说之大成,研创“释草十组符号”,从增加标准草书字数、扩展草书符号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草书体系,形成了完全理解化、程序化的释草、写草新体系,这对中国书法的理论创新,以及识楷写草、汉字规范快捷书写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中华文化
之瑰宝

中华书法教育之光大,有益于
我中华文化艺术之发扬

汉平先生常讲,书法艺术“讲则传世,留则失传,宁可公诸于世,不可失传人间。”因此,我们在两岸同步出版发行任汉平先生的个人书法专辑,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晓、研究和理解“标准草书”及“释草符号”在书法史上的创举与贡献,以及其一脉相承的理念。这本书法专辑清晰地记录了任汉平先生一生对书法艺术的虔诚追求,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我们展现了汉平先生的书法艺术,雄强,豪放,宽博,谨严,是先生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和学术分量。对于有志于学习和研究“标准草书”以及“释草符号”的书法爱好者来说,这本专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的出版,既是对汉平先生书法艺术成功轨迹的探索与传播,更重要的是唤起艺术界对这位艺道高超的书法家的感怀和重视,为中华传统书法艺术的宝库再添一份宝贵的财富。

书法是中华最核心的传统文化之一。随着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广泛,以书法为主的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跃,特色活动在两岸社会都产生了较大反响。同时,书法在增强两岸同胞的民族文化认同、凝聚“两岸同胞一家亲”的民族亲情中大有可为。近年来,海峡两岸的艺术交流形式呈现日益多样化、日益丰富、高层次的趋势,作为区域主流媒体,石狮日报社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和台湾文化界、艺术界之间的交流,因为文化艺术能一眼看到内容和形式,来得最及时敏感,最能反映时代脉搏,对海峡两岸的情感交流也有着直接的作用。此次石狮日报社能与任汉平美术馆,以及海峡两岸的有识之士来共同推动汉平先生新书的两岸同步出版发行,以及大陆首次大型个展在石狮日报一品堂艺术馆的举办,实属福缘深厚。此举也为今后进一步促进两岸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奠定了重要而又坚实的基础。

在该书付梓之际,承蒙任汉平美术馆主任委员蔡振禄先生和执行长陈彩云女士抬爱,邀约撰文。源于对汉平先生书德书艺的了解和感佩,笔者甘冒班门弄斧之讳,不揣浅陋,写就此文,藉以表达石狮日报社全体同仁对汉平先生的崇高敬意。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