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辦人任漢平先生
名人推薦 輩聲中外 任漢平簡經歷
茅羅平

草聖遺法在此公

作者 : 茅羅平
(本文作者系石獅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石獅日報》、《收藏快報》、《東方收藏》雜誌總編輯)

于右任先生曾經說過:“文字乃人類表現思想、發展生活之工具,其結構之巧拙,使用之難易,關於民族之前途者至切!”作為“近代草聖”,于右任先生高瞻遠矚,將文字上升到對民族前途的認同、傳承、發展的高度,書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之,當我們今天來回顧和總結任漢平先生傾盡畢生心血所追求的書法事業時,不禁感慨,無論是繼承先師的未竟事,承擔起對“標準草書”的整理、創補和推廣的重任,還是創研出“釋草符號”,部分揭示草書形成過程的基本原理,努力“為將來草書開一新道路”,漢平先生對中國書法事業的貢獻,可謂功德無量。

漢平先生是當代著名的書法家、書法教育家,在海峽兩岸、韓國、日本及東南亞國家的書壇享有很高的聲譽。作為于右任先生的嫡傳弟子,漢平先生可以說是其晚年在書法研究方面最得力的助手,深受器重。他在協助于右任先生從事“標準草書”研究、編校、攝影、存檔工作的同時,直接受教于書法泰斗門下,親聆教誨,博覽法書,精勤臨池,日夜不懈,歷時達十五年之久。遂使其學養大增,書藝精進,深得于右任先生的筆墨神韻,極富“于書”法度。而在于右任先生辭世之後,漢平先生沿著于老1932年成立的標準草書社開拓的道路,繼續研究整理草書字形、書理,並注重推廣和普及“標準草書”,方便學者和民眾使用,繼承、發揚光大了于老的書法事業。可以說,環顧當今書法界,在“標準草書”方面用心之誠、用功之深,恐無人能出其右,貢獻卓著。

漢平先生對中國書法事業的另一大貢獻,則是他所創研的“釋草符號”。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載體,其產生、傳承和發展,至今已有八千多年的歷史。而漢字在字體上也經歷了刻劃記數、圖物別類、甲骨、鐘鼎、篆、隸、楷、行、草的演變,並最終形成了中國獨有的書法藝術。漢字在演變過程中,製作不斷簡化始終是其發展的主線之一。而草書不僅形體活潑,利於抒情,藝術價值很高,而且書寫簡便,在漢字簡化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於歷來草書不能統一,缺乏一定的規範,字的來源不同,製作的方法各異,所以一字多種寫法,一些部位相同的字往往不能類推,以及符號的濫用,書寫隨意繚繞,任意馳騁和簡化,使字形難以識別和應用。為規範草書的書寫與釋讀,歷代書家也整理、撰寫、出版過一些關於書寫規範的論著。但可惜的是,這些解說雖日益深入,都沒有形成規律化、系統化的體系。漢平先生在於右任先生“標準草書”的基礎上,繼承歷代草書符號學說之大成,研創“釋草十組符號”,從增加標準草書字數、擴展草書符號等方面進一步完善了草書體系,形成了完全理解化、程式化的釋草、寫草新體系,這對中國書法的理論創新,以及識楷寫草、漢字規範快捷書寫來說,意義十分重大。
 

中華文化
之瑰寶

中華書法教育之光大,有益於
我中華文化藝術之發揚

漢平先生常講,書法藝術“講則傳世,留則失傳,寧可公諸於世,不可失傳人間。”因此,我們在兩岸同步出版發行任漢平先生的個人書法專輯,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知曉、研究和理解“標準草書”及“釋草符號”在書法史上的創舉與貢獻,以及其一脈相承的理念。這本書法專輯清晰地記錄了任漢平先生一生對書法藝術的虔誠追求,並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為我們展現了漢平先生的書法藝術,雄強,豪放,寬博,謹嚴,是先生藝術成就的集中體現,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和學術分量。對於有志於學習和研究“標準草書”以及“釋草符號”的書法愛好者來說,這本專輯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它的出版,既是對漢平先生書法藝術成功軌跡的探索與傳播,更重要的是喚起藝術界對這位藝道高超的書法家的感懷和重視,為中華傳統書法藝術的寶庫再添一份寶貴的財富。

書法是中華最核心的傳統文化之一。隨著兩岸民間交流日益頻繁廣泛,以書法為主的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躍,特色活動在兩岸社會都產生了較大反響。同時,書法在增強兩岸同胞的民族文化認同、凝聚“兩岸同胞一家親”的民族親情中大有可為。近年來,海峽兩岸的藝術交流形式呈現日益多樣化、日益豐富、高層次的趨勢,作為區域主流媒體,石獅日報社一直以來都非常關注和臺灣文化界、藝術界之間的交流,因為文化藝術能一眼看到內容和形式,來得最及時敏感,最能反映時代脈搏,對海峽兩岸的情感交流也有著直接的作用。此次石獅日報社能與任漢平美術館,以及海峽兩岸的有識之士來共同推動漢平先生新書的兩岸同步出版發行,以及大陸首次大型個展在石獅日報一品堂藝術館的舉辦,實屬福緣深厚。此舉也為今後進一步促進兩岸間的文化藝術交流,奠定了重要而又堅實的基礎。

在該書付梓之際,承蒙任漢平美術館主任委員蔡振祿先生和執行長陳彩雲女士抬愛,邀約撰文。源于對漢平先生書德書藝的瞭解和感佩,筆者甘冒班門弄斧之諱,不揣淺陋,寫就此文,藉以表達石獅日報社全體同仁對漢平先生的崇高敬意。是為記。